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RSS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环保新闻 >

揭秘西江流域的底栖生物世界

时间:2022-07-23 00:38 作者: 点击:

近年来,是首次对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生物全面系统的,也是2019年度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水利部唯一立项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为期3年的现场全面调查和重点补
  位于我国南部的西江流域具有多层生态系统复合的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和复杂多样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孕育和维持了丰富而独特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是我国水生生物物种重要基因库之一。   十足目的虾和蟹,具有潜在渔业价值的螺蛳属、田螺属和环棱螺属等……作为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底栖无脊椎动物(下称“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许多种类也是流域内重要的经济物种。   近年来,由珠科院牵头开展的“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是首次对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生物全面系统的“体检”,也是2019年度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水利部唯一立项项目。该项目下设6个课题,计划通过4年时间全面调查摸清西江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生物状况。截至目前,项目已实施两个年度,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   “西江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资源与多样性科学考察”是该项目的课题之一,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珠科院、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联合开展。   三家单位组成大型底栖动物科考组,在西江流域(不含河口区)布置100个底栖动物调查点位,开展为期3年的现场全面调查和重点补充调查,旨在采集底栖动物的物种、生物标本、分布等信息,明确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底栖动物(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软甲动物等)现状及其变动趋势,探明重要经济无脊椎动物物种组成、分布和资源量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组成、分布、入侵机制和生态风险,评估珍稀濒危无脊椎动物的物种组成、分布和濒危状况。   底栖动物科考组介绍,截至目前,相比于鱼类等旗舰种生物,对西江流域有关底栖动物的调查非常有限,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少数支流和干流河段,而囊括全流域的大尺度、多季节的调查尚未见报道。开展西江流域全方位的底栖动物调查,对维持和保护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底栖动物科考组表示,近年来,他们在西江流域开展了底栖动物资源与多样性调查、重要经济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调查和外来入侵物种生态风险评估调查。   其中,重要经济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调查发现,西江流域十足目动物物种33种,其中米虾属(Caridina)新种4种、疑似新种5种,溪蟹科疑似新种2种。经过大范围的采样和标本分类鉴定,判明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在西江流域干流经济十足目动物物种中占绝对优势;掌肢新米虾(Neocaridina palmata)数量大、分布广,在西江流域干流及各支流中最为常见,也是重要的经济物种。   此外,外来入侵物种生态风险评估调查发现,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底栖动物科考组在西江流域重点河流桂江流域布置了42个采样点,其中17个采样点有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及大量螺卵分布,出现率约50%,入侵较为严重,且广泛分布于西江上中下游的河流、湖泊、水库、沟渠和稻田中,给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需引起社会更多关注,必要时需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其继续大规模扩散,以保护本地物种、避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极少数样点出现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和尖膀胱螺(Physa acuta)等2种外来入侵物种,但尚未形成一定的入侵规模。   底栖动物科考组透露,下一步,将按照项目计划,继续开展西江流域底栖动物调查,构建完善西江流域底栖动物标本库、信息库,加强底栖外来入侵物种的科普宣传,壮大我国河流无脊椎动物研究的人才队伍,为保护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做好科技基础支撑。(记者 王坚)
环保小常识 | 环保新闻 | 绿色环保 | 生态环保 | 节能环保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by 2014-2018人人环保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鲁ICP备11031579号